我国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:60岁就会“被退休”

12333社保查询网 www.12233si.com 2015-02-10 来源:网络

  近期,退休养老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。什么年龄退休合适?延迟退休到底划算不?公务员的养老保险会怎么交?交养老保险对公务员退休后的待遇会有什么影响?一连串的问题引得人们讨论不休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尘埃落定。

  实际上,退休养老制度古已有之,不过,由于历史的原因,古代的退休养老制度,主要是针对官员。或者说,古代的公务员也有一套退休养老的制度。当然,不同历史时期,这些制度又有不同。钟和

  退休年龄

  70岁退休是传统,执行起来很难

  古代官员退休,最早的说法叫致事,后来也叫致仕,致政、休致。“致事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的《礼记》中,叫“大夫七十而致事”,意思是说,官员到了七十岁就要把所执掌的事情交还给君王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”的诗句,可见对古代官员来说,七十岁退休,相当于一辈子不退休。

  唐

  杜如晦45岁退休,贺知章干到86岁

  唐代官员想要合法退休,必须写书面申请。一般来说,五品以上的官员,本人直接上奏,由皇帝亲自批准;六品以下的官员,退休的手续由尚书省统一办理。当然,退休不是你想退就能退,也不是你不想退就不退。唐代官员的退休年龄沿用汉代以来的规定,七十岁仍旧是一条杠杠。不过,官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、身体和政绩等状况,酌情提前或推后退休。当然,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来说,多大年龄退休,还得看皇帝的意思。

  如唐朝初年的功臣中,唐太宗最宠爱的杜如晦,45岁就退休了,魏征则干到了57岁,李靖是64岁,都没超过70岁。当然,也有的功臣过了70岁还没退休,大诗人贺知章则一直干到了86岁。还有的官员会一直干到死。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良嗣,到了85岁高龄,还在兢兢业业上班,直到有一天他去朝见武则天时,跪在地上就站不起来了,被人抬到家中,当天便去世了。

  这些老而不退的官员们,有的确实能力高超,有的虽紧抓权柄不放,实际已身体衰残、头脑糊涂。例如,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,虽然字写得漂亮,当官却不知进退,到了八十岁还不肯退休。老眼昏花的他,甚至把皇帝的尊号“和武光孝皇帝”读成了“光武和孝皇帝”,并因此遭到御史弹劾和同僚嘲笑。

  宋

  皇帝鼓励高龄官员写退休申请

  北宋初年,为了笼络有才学的人和官僚阶层,宋太宗一方面实行扩招,大幅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,另一方面又规定“官二代”可以接班,免试入仕。这样一来,冗官、冗员的问题日益突出,官员队伍俨然成了“老人俱乐部”,很多官员过了七十岁的红线,仍“坚守岗位”。

  宋仁宗天圣四年(1026年),有感于官僚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,监察御史曹修古向皇帝建议:除个别对国家贡献极大的老臣之外,超过70岁的官员,应想法引导他们写退休申请;对那些拒不写申请的顽固分子,应强令他们退休。这条建议正中仁宗皇帝下怀,他当即批准,并下令在全国实施。但由于这只是个指导性意见,许多官员并不遵照执行。北宋名臣包拯,给仁宗皇帝出了一个更直接的主意:将文武百官中年及七十的列成名册,由御史台下文监督落实,强迫官员退休。听闻这个意见后,一些老的官员开始四处活动,哭闹摆功。仁宗皇帝不得已出面抚慰老臣,否决了包拯的提议。

  金

  史无前例的改革:地方官员60岁退休

  金是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,它史无前例地改变了中国古代“七十致仕”的老传统,为官员退休制度的改革打开一个意义巨大的口子。

 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(1178年),皇帝对一位丞相的退休申请作出批示,认为他未过60岁,不允许其致仕。这表明当时中央高官退休的年龄已经变为60岁了。不光中央,从大定十八年开始,到公元1234年金灭亡,地方官员的退休标准也已经普遍定到60岁了。

  不过,“七十致仕”的传统惯性委实太大,依然对金官员的实际退休年龄起着极大的影响。到了元朝,官员七十退休,又成为普遍认可的标准。

  明

  朱元璋将退休年龄提前到60岁

  朱元璋登基后,洪武元年(1368年)规定政府大小官员年届70岁退休。但到了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朱元璋又改变主意,把文武官员的退休年龄由传统的70岁改为60岁。朱元璋此举,意在打压和清退开国功臣,许多老臣知趣地“被退休”。例如,洪武四年(1371年),61岁的开国功臣刘基就“归于老乡”了。同一年,不满60岁的功臣李善长也退休了。

  为了强化这一效果,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朱元璋又规定部分军官年满50岁就可以退休。这样做也有利于军官年轻化。不过,到了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,当所有对朱元璋有威胁的老臣都被清除之后,朱元璋又顺应潮流,恢复了70岁退休的老规矩。

  清

  官员考核成绩不达一等的65岁须退休

  清朝官员的退休年限仍以70岁为普遍现象,但绝对不是铁板一块,尤其是文官和武官的差别很大。清朝文官的实际退休年龄跨度很大。例如,康熙年间的工部侍郎田六善59岁时申请退休,被康熙皇帝驳回。而咸丰年间的礼部侍郎陶梁,85岁才得以致仕。有的人在高龄之年还能继续升官。乾隆年间的举人陈朝珍,年过八十,还被推荐升任国子监“典籍”(古代中央大学的重要官员)。中央“部委”的中下层官员则在乾隆年间定为55岁退休,当然前提是官员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。但留任的时间也不是无限制的,这就取决于官员考核的成绩了,考查成绩非一等的,年满65岁必须退休。

  武官中,提督(一省的最高武官)和总兵(仅次于提督的高级武官)等高级武官大体没有退休的概念,基本上活到老、干到死。而副将及其以下的武官,越是低级别的军官,退休的年龄越早。

  退休待遇

  宋代拿全额退休金,明代流行“裸退”

 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是退休后的待遇,这是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尊的大问题,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。有些朝代,即使采取官员“裸退”的政策,但在社会地位上,退休的官员仍然高人一等,有许多特权。比如,他们涉诉时,可以不抛头露面,他们的住宅、车马、服装,都可以根据品级采取一定的排场。

  唐

  功臣元勋保留全俸

  隋唐以后,制定了一系列的官员退休养老政策,极大地改善了官员的退休待遇。所以,只要一个官员是正常退休,生活还是能够保障的。例如,唐代规定,五品以上退休高官可以领取半俸,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,退休后可以保留全俸。如名相房玄龄、宋璟退休时,皇上就特批均赐全禄。唐朝六品以下官员退休,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。

  宋

  人人领取全额退休金

  宋朝对官员的待遇最为优厚,有功之臣和高官一律给予全俸,另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赏赐。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宋代的官僚机构之臃肿,是历朝历代之最。

  明

  提倡裸退,养老靠自己

  元明两朝,官员的待遇相对较低。例如,明初曾规定,官员退休可以继续领取原先的俸禄,但很快就取消了,官员只能“裸退”。当然,明朝政策也有人性化的一面,如果官员退休后生活确实困难,也可以由相关部门经查实后,每月发放二石粮食,一直到去世。

  清

  有退休审查制度

  清朝顺治年间规定,官员如果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,退休后领取全俸,如果没有世袭爵位或者世袭官职,可以领取半俸。但是,自己提出辞职或者年纪不到60岁就提前病退的官员,是没有俸禄可领的。到了康熙、乾隆年间,政府将官员的退休待遇与政绩挂钩。康熙初年规定,年迈退休的文官要说明资历和效力情况,以此来决定是否给予半俸。乾隆时期则规定,因老因病退休的军官,需要核实曾经出征、临阵、受伤、功牌等情况,如果有,给予全俸。如果没有,只能领取半俸。

  知识卡

  “官”与“吏”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连用,指政府机关公务员。但是在我国古代“官”和“吏”却是有很大区别的。“官”基本上是皇帝亲自委派任命的,因此也叫“朝廷命官”。而“吏”基本是“官”的下属、帮手,是单位或者地方长官自招的,吏的身份其实仍然是民。也就是说,“官”是在编的,“吏”是不在编的。“官”的俸禄是朝廷下发的,“吏”的俸禄是“官”自己用本地方财政或者本单位财政支付的。

本文关键词:我国,古代,的,退休,养老,制度,60岁,就会,“,编辑:12333社保查询网